揭示所生成的活性氫物種在催化劑表面的氫氣解離以及氫溢流行為,對于實現高效且具有化學選擇性的氫化反應至關重要。但是,由于直接觀察氫原子(元素周期表中最小的原子)具有非常大的挑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不為人們所知。
有鑒于此,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劉睿研究員等報道通過SERS表征技術,探究了Pd位點特異性的D2裂解行為,以及解離后的D原子在氮化鈦TiN載體上的氫溢流行為。
本文要點:
(1)
除了有利于形成鈀單原子Pd1、完全暴露的鈀團簇Pdn和Pd納米顆粒外,在鈀位點上解離的D2(由1800 cm?1處的峰表征)會溢流到TiN上,并形成N-D鍵(由2400 cm?1處的峰表征),這些過程都能夠通過光譜表征。
(2)
結合DFT理論計算,驗證Pdn是最有利于氫溢流產生活性氫的位點。此外,提出將νPd?D和νN?D/νPd?D的比值分別作為Pd1和Pdn位點相對數量,并且開發了一種基于原位SERS光譜的方法,用于研究具有優化結構的Pd/TiN催化劑的合成-結構-活性關系,以實現化學選擇性氫化反應。
參考文獻
Xiaoling Zhang, Qiushi Shen, Xinyu Li, Li Wen, Jiefang Sun, Jingfu Liu, Chunyang Liao, Sijin Liu, Guibin Jiang, Rui Liu, Reactive Hydrogen Species Behaviors on Pd/TiN: In situ SERS Guided Regulation for Chemoselective Hydrogena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25
DOI: 10.1002/anie.202503279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50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