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鈦礦薄膜的表面后處理是提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對于實現高效PSCs至關重要。然而,一種適應鈣鈦礦不同成分和各種帶隙的表面后處理通用策略往往被忽視。近日,南京大學鄭慶東提出了一種通用策略,通過一步旋涂程序將苯乙基溴化銨(PEABr)和5-氨基-1,3,4-噻二唑-2-硫醇(5ATT)同時應用于鈣鈦礦薄膜的頂面。
本文要點:
1) PEABr和5ATT都能有效鈍化表面缺陷并改善界面接觸。此外,5ATT可以縱向滲透到鈣鈦礦薄膜中以鈍化體缺陷,從而實現有效的缺陷和界面管理,以減少非輻射復合并延長載流子壽命。
2) 與對比器件相比,優化后的器件實現了24.85%(FAMACsRb)的更高功率轉換效率(PCE),對比器件的PCE為21.47%。性能最佳器件的穩定性也得到了增強,在最大功率點(MPP)跟蹤600小時后,保持了其初始PCE的89%。此外,該策略可適用于具有不同成分(MA、FAC、FAMAC)和各種帶隙(1.68、1.77和1.82 eV)的鈣鈦礦,基于FAMAC PSC實現了25.88%的PCE(認證為25.44%)。
Wenwu Zhou et.al A Universal Strategy for Defects and Interface Management Enables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Invert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EES 2025
DOI: 10.1039/D5EE00073D
https://doi.org/10.1039/D5EE0007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