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OSC)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具有邊對邊取向的小分子(SM)作為第三組分可以促進橫向電荷傳輸,從而提高器件性能。然而,很少有研究確定如何選擇合適的第三組分來改善3D電荷傳輸。在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霍利軍、北京交通大學張福俊、中國科學院Yue Yuchen通過逐漸增加烷基噻吩作為π橋來調節其結晶度和取向,并設計了四種SM。
本文要點:
1) 由于分子空間位阻和延伸共軛的復雜影響,得到的SM顯示出相似的邊對邊取向,但結晶度不同。在引入SM后,大多數三元器件的功率轉換效率(PCE)比二元器件有明顯提高。
2) 三元OSC具有19.02%的PCE和接近80%的填充因子。此外,作者提出了一種平衡的3D電荷傳輸雙峰機制,并在三元共混膜中得到了有效闡明,使電荷能夠繞過干擾疇,從而提高器件性能。
Bing Zheng et.al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Ternary Organic Solar Cells via Optimizing Molecular Orientation and 3D Charge Transport Adv. Functional Mater. 2025
DOI: 10.1002/adfm.202500148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50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