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具有低陷阱態密度的最佳供體:受體共混物形態有助于在有機光伏(OPV)電荷產生和電荷復合之間達到完美的折衷,其中聚合物供體起著關鍵作用。近日,浙江大學陳紅征、施敏敏報道了PN-HD和PN-BO兩種寬帶隙聚合物供體,其特征是使用相同的氯化二噻唑作為吸電子單元,但π橋聯噻吩環上的烷基鏈不同。
本文要點:
1) 研究發現,較短的烷基鏈賦予PN-BO與受體更好的混溶性和較長的結晶時間,從而導致更有利的相分離和所得活性層中較低的陷阱態密度(tDOS)。
2)值得注意的是,在基于PN-BO:BTP-eC9的器件中,tDOS低至3.51×1015 cm?3 eV?1,實現了28.59 mA cm?2的極高光電流,從而實現了18.01%的高效率,遠遠超過了具有更高tDOS值的PN-HD:BTP-eC9基器件效率(24.64 mA cm-2,15.51%)。
3) 總之,該工作揭示了聚合物供體的柔性烷基鏈與陷阱態密度之間的關系,為高效OPV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Shanlu Wang et.al Chlorinated Dithiazole-Based Polymer Donor Enables Over 18% Efficiency for Organic Photovoltaics Adv. Functional Mater. 2025
DOI: 10.1002/adfm.202424678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424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