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MI)后的血流恢復會破壞缺血區(qū)域的生理和代謝平衡,進而導致繼發(fā)性損傷,該過程被稱為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MIRI)?;钚匝跷锓N(ROS)的產(chǎn)生和炎癥反應是造成MIRI的主要原因。目前的MIRI治療策略主要集中在清除ROS和抗炎等方面,對MIRI的緩解作用較為有限。普魯士藍納米酶(PBNz)具有多種類酶活性,包括過氧化氫酶(CAT)、過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能夠有效清除ROS和對抗炎癥。為了提高PBNz治療MIRI的有效性、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南京大學顧寧院士、徐標教授和東南大學何泓良教授開發(fā)了一種聚葡萄糖-山梨醇羧甲基醚包被的PBNz制劑(PBNz@PSC)。
本文要點:
(1)PBNz@PSC不僅能夠表現(xiàn)出增強的類SOD活性,而且可以通過EPR效應被動靶向受損的心肌。體內(nèi)外研究結(jié)果顯示,PBNz@PSC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ROS清除作用以及驅(qū)動巨噬細胞從M1向M2極化的能力,從而能夠降低IL-1β、IL-6和TNF-α水平,以對抗炎癥。研究發(fā)現(xiàn),PBNz@PSC可以逆轉(zhuǎn)缺血再灌注誘導的心肌損傷,減輕冠狀動脈微血管阻塞(MVO),改善心肌重構(gòu)和心臟功能。
(2)實驗結(jié)果表明,PBNz@PSC對MIRI的治療效果比臨床藥物丹參酮IIA磺酸鈉更加顯著。研究者也進一步揭示了PBNz@PSC治療MIRI的潛在機制(即介導AMPK的激活)。綜上所述,該研究開發(fā)了一種用于治療MIRI的新策略,有望能夠顯著改善缺血再灌注的臨床結(jié)果。
Mengmeng Long. et al. Prussian Blue Nanozyme Featuring Enhanced Superoxide Dismutase-like Activity for 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Treatment. ACS Nano. 2025
DOI: 10.1021/acsnano.4c14445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4c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