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中每一層的界面對電荷轉移和復合有重大影響,p-i-n型PSC中鈣鈦礦和空穴傳輸層(HTL)之間的界面顯著影響了HTL和鈣鈦礦之間的接觸特性,阻礙了性能和穩定性的進一步提高。近日,華南理工大學王洪、於黃忠引入了一種小分子9-芴基甲氧羰基氯(9-YT)作為p-i-n PSCs的分子橋,增強了自組裝分子(SAM)與鈣鈦礦之間的相互作用。
本文要點:
1) 9-YT的共軛骨架可以通過π-π堆積反應與SAM分子(MeO-2PACz)相互作用。此外,9-YT還通過與鈣鈦礦的強相互作用改善了界面接觸,其中9-YT中的羰基和Cl原子與鈣鈦礦層中的未配位Pb2+相互作用。
2) 引入的分子橋可以顯著增強鈣鈦礦/空穴傳輸層界面上的空穴提取,優化能級排列,減輕界面電荷復合,并鈍化鈣鈦礦中未配位Pb2+和缺陷。最后,用9-YT處理的器件實現了24.82%的功率轉換效率(PCE)。同時,經過1200小時的長期穩定性測試后,PSC仍能保持原始PCE的92.6%。
Kai Wang et.al Constructing Stable Perovskite with Small Molecule Bridge Interface Passivation Adv. Energy Mater. 2025
DOI: 10.1002/aenm.202405571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405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