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鄭楠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吳基培(Dennis K. P. Ng)教授設計了一種涉及雙吡咯,磺酰疊氮和雙炔的多組分聚合(MCP)方法,獲得了具有高產率和高分子量的聚(雙吡咯-磺酰亞胺)(PPSIs)庫,并通過對其進行進一步改性構建了獨特的二氧化硫(SO2)生成器。
本文要點:
(1)在MCP過程中,雙吡咯可作為碳基親核試劑進行Cu催化的C-C偶聯。實驗通過將雙吡咯單元轉化為二吡咯甲基硼(BODIPY),將磺酰亞胺部分轉化為磺胺,制備了聚(BODIPY-磺胺)s(PBSAs),其可作為一種有效的抗癌藥物。研究發現,PBSAs可在超聲照射下發生分解,并釋放SO2。
(2)實驗利用三乙二醇鏈對具有活性氧切割的硫酮連接子的PBSAs聚合物進行修飾,從而制備了PBSA-EG,并進一步將其用于US誘導的體內外抗癌治療。實驗結果表明,通過尾靜脈注射進入荷瘤小鼠體內的PBSA-EG納米顆粒可在US照射下產生顯著的腫瘤抑制作用。綜上所述,該研究設計的MCP方法可用于構建含有BODIPY-磺胺基團的聚合物,其在實現安全有效的氣體-聲動力癌癥聯合治療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Shuxin Liu. et al. Multicomponent Polymerization toward Poly(BODIPYsulfonamide)s as Unique SO2 Generators for Sonodynamic and Gas Combination Therap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5
DOI: 10.1002/anie.202422362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422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