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抗體具有優異的抗原識別作用和腫瘤靶向性,其在免疫PET成像領域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快速清除等問題仍會導致其腫瘤積累效率受限。多聚化和白蛋白結合策略可以延長納米抗體的循環時間,并提高其腫瘤靶向性。因此,研究者亟需開發一種簡單、通用的方法來構建蛋白多聚體。有鑒于此,上海交通大學譚蔚泓院士、Ding Ding和湖南大學呂一帆教授利用DNA納米技術的易合成、尺寸可控和精確組裝等優勢構建了具有多價和多尺寸、靶向CD47的框架核酸-納米抗體融合探針。
本文要點:
(1)在完成結構表征后,研究者在結直腸癌LS174T小鼠模型中進行了體外特異性評估和體內PET/CT成像分析。此外,研究者也建立了一個藥代動力學模型,并進行了大量體內數據擬合以證明該模型的合理性,隨后也測試了改變不同藥代動力學參數對腫瘤攝取預測的影響。
(2)實驗結果表明,研究者可通過控制核酸支架的大小和附著的納米抗體的數量來精準地調節探針在腫瘤部位的積累。綜上所述,該研究不僅開發了一種用于構建納米體多聚體的有效策略,而且也構建了藥代動力學模型,其能夠為設計具有可預測遞送效率的成像探針提供了新的見解。
Yani Yang. et al. Framework Nucleic Acid-Nanobody Fusion Probe-Based Pharmacokinetics Modulation and Analysis for Efficien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maging. ACS Nano. 2024
DOI: 10.1021/acsnano.4c09127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4c0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