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芬頓或類芬頓反應的化學動力學療法(CDT)可利用金屬離子產生細胞毒性羥基自由基,其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癌癥治療策略。可視化腫瘤內的芬頓或類芬頓反應(特別是在細胞水平上的實時可視化)可以直接監測CDT的過程,但該策略目前仍難以實現。有鑒于此,復旦大學陸偉教授利用BADA分子螯合Cu2+構建了Cu-BADA納米粒子,其可通過分子間電子轉移表現出熒光猝滅特性。
本文要點:
(1)谷胱甘肽和酸雙重活化的類芬頓反應以及具有近紅外熒光的鄰苯醌的產生會導致該納米顆粒能夠被“點亮”。研究發現,熒光的消失與腫瘤內Cu濃度的降低相關,因此該探針可以特異性地示蹤腫瘤中類芬頓反應的“開-關”過程。
(2)與660 nm激發相比,830 nm激發的鄰苯醌可在更深的組織中實現近紅外二區熒光成像,并且具有更高的分辨率。綜上所述,該研究開發了一種能夠用于CDT的熒光納米診療制劑,其可以監測類芬頓反應的時空動態變化。
Jingwen Sun. et al. A Near-Infrared-II Fluorescent Nanoprobe Offering Real-Time Tracking of Fenton-Like Reaction for Cancer Chemodynamic Theranostics. Nano Letters. 2024
DOI: 10.1021/acs.nanolett.4c05087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4c05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