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活動在不同的細胞器中組織在分布在不同空間。雖然人們對幾種結構進行很好的表征,但是許多細胞器的作用并不清楚。分析生物分子的組成是理解細胞功能的關鍵,但是在小型和動態結構的情況很難實現。光鄰近標記已成為繪制這些相互作用網絡的有力工具,但在活細胞應用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催化劑定位和降低毒性仍然具有挑戰性。
有鑒于此,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普林斯頓大學David W. C. MacMillan教授等報道了一種具有最小細胞毒性和脫靶結合的新型細胞內光催化劑。
作者利用這種催化劑進行基于HaloTag的微環境映射(μMap),對活細胞中的亞核凝聚物進行空間編目。此外,作者專門開發了一種新的關注于RNA為的工作流程(μMap-seq),實現了這些結構的平行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分析。
(2)
在驗證了我們的方法的準確性后,我們生成了核仁、核層、卡哈爾體、旁核和PML體的空間分布圖。這些研究結果為RNA代謝和基因調控提供了新見解,而且顯著擴展了μMap平臺供能,改善生物系統中的活細胞鄰近標記。
參考文獻
Steve D. Knutson, Chenmengxiao Roderick Pan, Niels Bisballe, Brandon J. Bloomer, Philip Raftopolous, Iakovos Saridakis, and David W. C. MacMillan*, Parallel Proteomic and Transcriptomic Microenvironment Mapping (μMap) of Nuclear Condensates in Living Cells, J. Am. Chem. Soc. 2024
DOI: 10.1021/jacs.4c11612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4c1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