堿金屬陽離子(AM+)具有較高的溶解性和離子導電性,因此適用于溶液電解液。雖然通常人們認為AM+在催化反應中沒有催化活性。但是,最近人們對AM+在電催化反應中是否起到作用產生爭議,特別是AM+是否起到未知的功能。但是,對AM+起到的作用的結論性證據仍然缺乏。有鑒于此,浦項科技大學(POSTECH)Chang Hyuck Choi、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Hyungjun Kim、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成均館大學(SKKU)Hyung-Suk Oh等報道發現在碳作為催化劑的堿性ORR反應中,AM+能夠與反應中間體耦合,并且在溶液體系中作為均相助催化劑,決定了反應的動力學。通過原位XAS表征,發現在帶電的電極表面,Na+的水化狀態的電子結構發生改變。原位Raman光譜表征進一步驗證發現一種水溶液不穩定的NaO2作為生成OOH-的關鍵中間體。通過理論計算,這項研究揭示了在溶液中AM+起到違反直覺的助催化劑作用,展示了優化界面設計對于電催化反應的設計的急迫性。 Pt和Au具有完全不同的氧結合親和性,對于研究ORR機理是代表性的模型。人們研究發現Pt催化劑表面的ORR催化反應包括連續的PCET過程,Au催化劑表面的ORR催化反應為ET過程(不包含質子轉移PT)。通過RHE和SHE電極的ORR極化曲線,驗證了這些ORR結論,而且與電解液的pH無關。圖1. 科琴炭黑KB在不同電解液中的ORR極化曲線
雖然碳的氧結合親和性較低(與Au類似),作者發現碳電極和Au電極在ORR電催化反應中具有明顯的區別。在不含金屬的科琴炭黑KB(Ketjen Black)電極在0.05-0.95 VRHE區間內的ORR極化曲線,通過iR補償,準確研究ORR反應動力學(圖1a)。在0.001-0.1 M NaOH電解液測試發現SHE(飽和氫氣電極)發現KB電極明顯區別的電化學行為,在RHE(飽和甘汞電極的可逆氫電極)測試中沒有發現性能衰減。這種極化曲線的變化并不是因為ORR反應選擇性的改變,因為在RRDE(旋轉圓盤電極)測試過程中發現不管電解液濃度的改變,生成OOH-的選擇性一直≥90%。此外,通過測試后的光譜表征,發現催化劑表面組成基本上沒有改變,而且極化曲線測試完全可重復,驗證了以上變化的現象并不是電極表面發生修飾導致的。在SHE電極測試時,發現KB的ORR極化曲線隨著log[Na+]具有Nernstian電勢移動60mV(圖1a)。這導致極化曲線與AM+濃度有關,以往將這種變化定義為ECCE?=?ESHE???0.059?×?log?[AM+],其中[AM+]是溶液中的AM+離子濃度。在不同電解液pH或者離子強度(NaOH、NaClO4)的情況下具有類似的現象,發現ORR性能受到[Na+]的控制,與[ClO4-]或者pH無關。此外,測試科琴炭黑KB的零電勢點(EPZC)為0.2 VSHE,說明在ORR電催化反應過程中Na+聚集在催化劑界面。另外,這種變化趨勢在除了Na+之外的其他AM+離子中同樣存在(圖1d-f)。RRDE旋轉圓盤電極研究結果表明,AM+基本上沒有影響ORR選擇性,但是ORR選擇性與AM+種類有關,AM+原子序數增加,ORR催化活性增強(圖1g)。這是因為原子序數更高的AM+離子的表面電荷數目變化有關(|σ|),AM+陽離子在界面上聚集量增加,說明[AM+]在ORR電催化反應中的重要性。此外,CCE(碳布工作電極)在中性電解液(pH 6-8)測試,同樣發現Na+濃度增加伴隨著極化曲線的性能損失。相比的,酸性環境下科琴炭黑KB的RHE電極測試ORR極化曲線性能衰減,說i摩納哥PCET步驟控制了酸性ORR反應的RDS,這有可能是因為在反應面上,AM+與質子置換導致。 通過控制實驗研究KB電極表面AM+陽離子在ORR機理中的關鍵性作用。作者使用金屬分子絡合劑(15-Crown-5, 15C5)與電解液Na+離子螯合,同時能夠保證電解液pH恒定。當Na+與15-Crown-5(15C5)螯合后,ORR催化活性顯著降低(圖1j),當15C5濃度從0.035M增加至0.117M,對應于電解液中10-30% Na+發生螯合。而且這種ORR活性降低的現象是可逆的/可恢復的,當在不含15C5的0.1 M NaOH電解液中重新測試,發現ORR性能恢復。在堿性電解液中,水分子不僅作為溶劑,而且為ORR提供質子。作者通過動力學同位素效應測試研究PT/PCET步驟是否與ORR反應的RDS有關。在O2飽和0.1 M NaOH溶液中分別測試H2O和D2O的ORR極化曲線,結果發現在測試的電勢區間內,H2O和D2O之間的動力學沒有明顯區別(圖2a)。通過動力學電流密度(jk)得到NaOH電解液的KIE數值為1.0 (±0.04)(圖2c)。KIE研究結果表明科琴炭黑KB的ORR反應RDS決速步驟中沒有水解離的PT/PCET參與。 測試不同[Na+]濃度的Tafel斜率(TS)的變化趨勢。0.001 M NaOH點擊也中的TS為60 mV dec-1,說明RDS可能是第一步ET平衡后的化學反應。通過這個TS研究結果,以及CCE測試ORR極化曲線、并且該反應沒有KIE效應,得到ORR機理。這種反應機理過程包括O2和Na+之間形成NaO2中間體。但是形成NaO2中間體之后的反應機理并沒有弄清楚,NaO2能夠水解或者進一步還原為Na2O2。不過,因為Na2O2粉末水解生成化學計量比的OOH-。作者發現,隨著[Na+]濃度增加,TS明顯降低。當[Na+]濃度從0.01 M增加至0.1 M,TS從51 mV dec-1降低至45 mV dec-1。這個現象可能因為隨著[Na+]濃度增加,RDS步驟從(2)變成隨后的步驟。但是因為隨后步驟通過內球ET過程發生,比外球ET過程更加迅速,因此這并不可能。通過經典的顯式溶劑DFT理論計算(DFT-CES)研究與電解液有關的ET機理。這是作者所在研究組開發的平均場量子力學/分子力學(QM/MM)模擬。通過石墨碳電極(QM-level)和NaOH電解液(MM-level)的界面模擬電化學界面,描述O2分子(QM-level)吸附在電極界面。模擬0和-4.77 μC cm-2內的界面陽極極化,對應于EPZC移動-0.39 V。 圖3. 陽離子對O2分子的耦合ET的Marcus理論模擬當電子轉移到O2分子形成O2-,Na+與O2-耦合(圖3a)。發現O2-比O2具有尖銳的Na+配位峰得到驗證(圖3b,c)。計算ET的自由能變化,ΔG0,重組能λ°,通過Marcus理論定量研究ET速率(圖3d)。圖3e給出了ΔG0的變化(ET的驅動力)與E之間的關系。由于模擬計算過程中,O2-與Na+耦合,Na+濃度降低導致TS值從36 mV dec-1變成60 mV dec-1,與實驗測試結果相符,驗證了理論假設的正確性,揭示了陽離子耦合對于ET速率的關鍵作用。提出的機理與金屬-空氣電池的機理非常類似,但是這種ORR機理在溶液環境是違反常識性,因為AMO2以及AM2O2在水溶液中通常是不穩定的。因此,通過原位光譜表征驗證CCET機理的可靠性。首先通過原位NEXAFS表征O2飽和的0.1 M NaOH的ORR過程中Na+的電子結構變化情況。把KB/Au修飾在SiNx上,通過全熒光產量檢測器進行檢測,能夠對多孔厚層KB內的化學變化情況進行表征,而且不會受到Au載體/電解液界面信號的干擾。 圖4. 原位NEXAFS表征和原位Raman光譜表征在開路電壓(OCP)測試Na K-edge譜在1078eV和1083eV的特征吸收峰,發現施加-0.1V和-0.7V,發現峰朝著負方向偏移3 eV,這個峰的移動是可逆的。根據Na-O2電池的相關研究,1075eV和1078eV的峰對應于NaxOy產物。在Ar飽和的電極發現Na K-edge峰沒有發生偏移。這個結果說明ORR電催化反應過程中靠近KB催化劑的Na+化學態發生改變。通過原位Raman光譜表征ORR電催化反應過程中Na+化學狀態的變化。在OCP開路電壓下,在O2飽和0.1 M NaOH電解液測試,只發現碳材料的D峰(1345 cm-1)和G峰(1600 cm-1)。但是,在-0.1 VSHE,發現1150 cm-1和1525 cm-1的Raman信號,隨著電勢降低,這個信號強度增強。而且這個峰的出現和消失也是可逆的。在中性ORR體系同樣測試發現這個峰,但是在酸性電解液中沒有發現。對比的,在Ar飽和0.1 M NaOH電解液中,沒有發現這個峰(圖4d)。進一步的,使用D2O溶劑測試Raman譜,沒有發現峰的紅移(圖4e),特別是1150 cm-1對應于O-O伸縮振動峰。而且,通過RHE測試和測試沒有發現KIE的現象,說明1150 cm-1和1525 cm-1的Raman信號對應于加氫中間體之外的其他ORR中間體。 通過這種Raman信號峰能夠描述在KB催化劑生成的NaO2。在Na-O2電池中,NaO2在1150(±10) cm-1具有AM+的超氧(O2-)的Raman信號,但是這個信號在這項實驗中沒有。DFT理論計算結果支持形成NaO2,計算結果預測1150 cm-1具有νO–O信號。此外,NEXAFS數據得到的Na2O2和Na2O信號類似,但是Raman峰位置不同,分別位于737 cm-1,791 cm-1,235 cm-1,但是這些信號在KB的原位Raman光譜表征中沒有出現。這些結果說明KB在NaOH電解液中的ORR電催化反應過程包括CCET生成NaO2。總之,這項研究展示了CCET過程和AM+陽離子在溶液相ORR電催化反應中的助催化劑作用。這種違反直覺的現象得到了原位NEXAFS表征和原位Raman表征技術的驗證。這項研究不僅解釋了目前人們發現在不含AM+導致催化活性降低的現象,以及極化曲線與隨著AM+濃度的Nernstian位移現象,而且為目前人們對于AM+與中間體配位能力的爭論提供有力證據。研究結果認為與以往的推測不同,AM+在溶液電催化反應中并不是惰性的,AM+能夠和反應中間體形成復合物的方式作為助催化劑調控反應動力學。這項研究為電催化劑的界面設計與優化、開發性能更優異的電催化劑提供幫助。Ji, S.G., Kim, M.M., Han, M.H. et al. Alkali metal cations act as homogeneous cocatalysts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in aqueous electrolytes. Nat Catal 7, 1330–1338 (2024).DOI: 10.1038/s41929-024-01241-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4-0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