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2D TMDs)是具有原子級薄度的半導體材料,因其優異的電學性能和出色的電場控制能力,成為了后硅時代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場效應晶體管的研究熱點。然而,傳統硅基器件在亞15 nm通道長度下面臨性能退化與加工難題,特別是在器件的開啟電流(ION)與關斷電流(IOFF)比值降低、表面粗糙度散射增強等方面存在挑戰。此外,硅材料在通道厚度縮減至3nm以下時,載流子遷移率顯著下降,進一步制約了器件的可擴展性和性能提升。有鑒于此,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Arnab Pal,Kaustav Banerjee等 在“Nature Electronics”期刊上發表了題為“Three-dimensional transistors with two-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s for future CMOS scaling”的最新論文。科學家們提出了基于二維材料的三維柵極環繞(GAA)晶體管架構,包括納米片場效應晶體管(NSFET)與納米叉場效應晶體管(NFFET),并引入了二維納米板場效應晶體管(NPFET)的概念。這些器件通過量子輸運模擬與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相結合,全面分析了二維TMD材料的器件性能和可擴展性。研究結果表明,三層硫化鎢(WS2)作為通道材料可顯著提升器件的能量-延遲積(EDP),與硅基器件相比提升超過55%,實現了能效與性能的優化。此外,基于二維TMD的NPFET器件在相同的面積占用下,集成密度與驅動電流均較硅基三維器件提升了近十倍。
研究亮點
實驗首次提出2D NXFET設計框架,得到了2D半導體在三維(3D)晶體管架構中的優異性能。研究通過非平衡格林函數(NEGF)量子輸運模擬,結合密度泛函理論(DFT)提供的材料輸入,分析了非理想肖特基接觸和電容效應,評估了不同3D晶體管(2D半導體與硅基)及其溝道厚度的性能。
1. 2D材料在超薄(小于3nm)溝道厚度下具有較高的載流子遷移率,且受表面粗糙散射的影響極小,顯著提升了器件性能。
2. 相比傳統硅基器件,2D NXFET在亞10nm溝道長度下表現出更好的靜電控制,抑制源漏隧穿泄漏電流,提高了ON-OFF電流比。
圖文解讀
圖5:納米叉晶體管性能比較和功耗延時積energy–delay product,EDP預測。
總結展望
本文通過第一性原理模擬,探討了二維半導體在三維晶體管架構設計中的獨特應用,評估了其在次5nm通道長度下,低待機功耗(LSTP)和高性能(HP)CMOS器件中的潛力。電容和輸運模擬結果表明,三層WS2是最具前景的硅后續通道材料,能夠推動CMOS技術縮放至次5nm通道長度。即使在非理想接觸條件下,WS?的能量–延遲積(EDP)仍實現了超過50%的性能提升,相較于硅基器件表現出顯著優勢。此外,作者提出了一種新型的納米板3D器件架構,這一架構通過二維材料的工程設計得以實現,在次5?nm通道長度下,其驅動電流可比傳統納米片器件提高近十倍。Pal, A., Chavan, T., Jabbour, J. et al. Three-dimensional transistors with two-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s for future CMOS scaling. Nat Electron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928-024-01289-8